电动化趋势不可逆转:新能源车市占率达33.8%之后的思索

新能源2022-12-20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11月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33.8%。新能源车渗透率目前仍在山脚,后半程还需发力。新能源车渗透率的天花板并非为40%~50%,而是80%以上,所谓的渗透率瓶颈远未到来。借由民生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小编带您一览汽车“电动化”趋势下的汽车产业发展脉络。

从数据来看,2022年11月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月度产销再创新高。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6.8万辆和7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5.6%和72.3%,市场占有率达到33.8%。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5%。

当前,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担忧主要体现在对新能源车未来增速的不确定性,目前的高增速是以提前透支未来增速为代价。实际上,新能源车渗透率目前仍在山脚,后半程还需发力。新能源车渗透率天花板并非为40%~50%,而是80%以上,所谓的渗透率瓶颈远未到来。

究其原因,民生证券的专家指出:全球主力市场可分为中国、欧洲及美国市场,并且都已跨过0-1门槛。中国和欧洲已处于10-100的质变中;美国还处于1-10的量变中。在全球视角下,新能源车渗透空间仍然广阔;长期来看,全球范围燃油车禁售计划及主机厂停售燃油车时间表推进,电动化趋势不可逆转。由此,目前电动车仍处于高增长、高确定性阶段。

全球新能源车主力市场全景概况:未来渗透率空间广阔

电动化进程稳步推进。2021年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为7.97%。中国政策端缓冲足够,产品驱动马力全开。综合中汽协和Marklines数据,2021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为13.40%。‍

欧洲部分国家渗透率不及10%,整体上看不及20%。 2021年欧洲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为14.26%。美国市场现行核心驱动力为政策逐步明晰,2021年新能源车渗透率不足5%。

中国市场政策端回顾:退坡缓冲足够,非急速抽离落地

第一,购置补贴政策衍变过程可归纳为四大阶段。整体呈现续驶里程要求提升、补贴标准下滑及综合考量其它测度指标的稳步滑坡趋势。如补贴试点阶段;单就续驶里程考量补贴标准 的政策滑坡探索阶段;综合考量工况续驶里程+单车带电量+能量密度+能耗等因素的滑坡政策完善阶段;里程要求与单车补贴金额测度公式维持不变的滑坡政策明晰阶段。

第二,购置补贴政策有序退坡,新能源车发展态势不减。从2011-2022年1-7月销量变化情况可知,全年销量情况较上一年大多都有明显提升。其中2019年补贴政策调整较大,销量较2018年同比略降3.25%。步入2020年后,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核心驱动力已从政策驱动向产品驱动转移,政策依赖性明显降低,2022年H1销量为259.1万辆,同增117%。

中国市场细分级别端回顾:刨去A00级车型后,渗透率不及20%

第一,细分级别对应的渗透率指:将相应的细分级别新能源车市场的销量数据/对应细分级别汽车整体市场销量总数据。如A00级别渗透率=A00级别的新能源车销量数据/A00级别的汽车销量总数据。

第二,拆分来看,据Marklines数据显示,A00级新能源车在A00级汽车市场中渗透率已接近100%。2021年渗透率达 99.80%;2022年1-6月累计销量对应渗透率为99.84%。A0、A、B、C细分级别对应的渗透率空间较大。2021年,A0、A、B、C对应的细分级别渗透率为12.07%、9.23%、15.11%、 20.34%;2022年1-6月累计销量对应渗透率为25.16%、16.83%、20.89%、31.94%。

第三,刨去A00级车型(新能源车与汽车市场)之后,新能源车渗透率不及20%,2021年渗透率达10.44%,2022年上半年的渗透率达17.95%。

全局复盘:电动化是滚滚历史巨轮下的大势所趋

早期电动机在汽车端的应用受制于电池的落后,动力总成的普及离不开动力能源的支撑。蒸汽机是以煤炭为主;内燃机是以石油为主;早期电动车动力来源主要以一次电池为主;后期出现铅酸电池与镍氢电池。虽可充电,但容量小,充电不方便,车辆续驶能力极其有限,电池技术水平成为当时制约新能源车领域长期发展的主要因素。电动化趋势不可逆转,内燃机终将被替代。如今,车企相继宣布内燃机停止研发计划,彰显全面推进电动化转型的决心。如日产、奥迪、大众等传统车企开始推进,作为燃油车心脏的内燃机将不再更新迭代。因此,电动化是滚滚历史巨轮下的必然趋势。

文章转自“汽车与配件AP”
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载于合作站点或其他站点,但都会注明作/译者和原出处,转载只为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END --

(点击上图了解爱多雨刷详细信息)

(点击上图阅览《汽后视界》杂志第92期)

推荐文章

中国领先的汽配产业媒体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