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混车成“流量担当”,易损件需求有新“风暴”

深度解读 2025-03-04
分享到:

插混车驶入爆发车道,车企激烈“抢滩登陆”

2025 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流量担当”。相关数据清晰地展现出它的崛起之势:2024 年,PHEV(含增程式)销量高达 514.1 万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占比达到 40%,与 2020 年相比,增长幅度超过了 10 倍。按照这样的发展态势,预计 2025 年插混车型的市场占比将接近 50%,成为新能源车市中增长最为迅猛的细分领域。

车企们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巨大商机,纷纷在混动技术领域加大投入。比亚迪的 DM-i、吉利的雷神智擎 Hi・X、奇瑞的鲲鹏 DHT 等先进技术相继登场,各自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在高端市场,理想 L9、问界 M9 等车型更是表现亮眼,月销量突破万辆大关,有力地推动了大型混动 SUV 市场的迅速扩张。

保有量节节攀升,后市场需求如火山喷发

截至 2024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已经突破 4000 万辆,而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到 2030 年将达到 1 亿 - 1.6 亿辆,其中插混车的占比会显著提高。随着这些车辆使用年限的增加,后市场的需求如同被点燃的导火索,瞬间爆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核心领域:

维修保养:插混车的动力系统相当复杂,发动机、电机、电池之间的协同维护要求极高,然而目前专业技师的数量却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缺口较大。

电池服务: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大约在 8 - 10 年,2025 年之后,首批插混车的电池将陆续进入更换周期,这意味着电池回收以及梯次利用的市场潜力巨大,犹如一座等待挖掘的宝藏。

充电设施维护:随着私人充电桩安装率的不断提升,公共充电桩故障检修的需求也急剧增加,这为专业化运维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易损件需求:插混车带来的汽配新“风暴”

插混车由于兼具燃油车和电动车的双重特性,其易损件需求也有别于传统燃油车和纯电动车。下面,我们从易损件的角度来看看重点品类都有哪些:

动力系统相关易损件:电机轴承与密封件:电机在高转速运行过程中,轴承极易出现磨损,密封件老化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变速箱油及滤清器:插混车的变速箱工作负荷较大,所以油液更换的频率要高于传统燃油车。高压线束与连接器:频繁的充放电会加速线束的老化,连接器也容易出现接触不良的状况。

电池系统相关易损件:电池冷却系统配件:像冷却液管路、水泵、散热风扇等,由于电池对温度控制的要求很高,这些配件的损耗速度较快。电池管理系统(BMS)传感器:它主要用于监测电池状态,但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失效。

充电系统相关易损件:充电接口与线缆:频繁的插拔操作容易导致接口磨损,线缆老化的问题也较为明显。车载充电机(OBC)配件:例如电容、继电器等,长期在高负荷状态下工作,很容易损坏。

底盘与制动系统易损件:刹车片与刹车盘:插混车的能量回收系统(再生制动)使用频繁,但仍然需要传统制动系统的辅助,因此刹车片的磨损速度相对较快。悬架系统配件:比如减震器、衬套等,由于插混车重量较大,悬架系统承受的负荷增加,易损件的更换需求也随之上升。

智能化系统相关易损件:传感器与摄像头:插混车的智能化程度较高,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很容易受到灰尘、雨水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失效。车机系统硬件:像显示屏、控制模块等,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容易出现故障。

技术升级与政策红利双轮驱动前行

在插混车后市场蓬勃发展的背后,技术升级与政策红利如同两个强大的引擎,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技术革新: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不断提升,插混车的纯电续航突破 200 公里已经逐渐成为市场主流。智能化技术,如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加速融入汽车领域,这使得车辆软件升级、传感器维护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政策支持:政府持续对充电设施建设给予补贴,预计 2025 年全国充电桩数量将超过 1000 万个,有力地推动了“车 - 桩 - 网”的协同发展。电池回收政策日益完善,明确要求车企建立回收体系,这为后市场企业参与产业链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后市场四大“赛道”

面对插混车后市场的广阔前景,有四条极具潜力的“赛道”值得从业者提前布局,抢占先机。专业化维修网络:由于插混车维修需要同时掌握燃油车与电动车的维修技术,建议与车企展开合作并获得认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服务体系。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积极布局电池检测、更换、回收业务,深入探索电池梯次利用(如储能、低速电动车)的商业模式。充电服务生态:提供私人充电桩安装、公共桩运维、故障响应等一站式服务,以此提升用户粘性。智能化增值服务:开发车机系统升级、自动驾驶校准、数据诊断等高端服务,满足市场对智能化的需求。

插混车市场的爆发,不仅仅带来了销量上的大幅增长,更将彻底重塑后市场的格局。对于从业者来说,必须紧紧跟上技术发展的趋势,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同时,要密切关注政策导向,积极与产业链上下游展开协同合作。在未来,“专业化 + 智能化”无疑将成为后市场突出重围、取得成功的关键密码!

本文为汽配圈公众号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END --

(点击上图了解爱多雨刷详细信息)


(点击上图阅览《汽后视界》杂志第100期)

0
推荐文章
一周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