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代理商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市场探索之旅

深度解读 2025-03-13
分享到:

许旭踏入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纯属偶然。一次行业交流会上,一位老友谈及这个新兴领域,当时许旭正为传统汽车配件生意的激烈竞争头疼不已,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就此开启了这段独特的探索之旅。

01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市场现状

初涉市场,许旭便被一组数据震撼。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大关,预计到 2025 年将跃升至数千亿元级别,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15%。如此迅猛的增长势头,背后是诸多强劲的驱动因素。

政策方面,国家相继出台《循环经济促进法》《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等法规,不仅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还明确了再制造产品标准,这无疑为市场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从环保角度看,再制造可减少原材料消耗 60%-80%,降低碳排放 70% 以上,与当下 “双碳” 目标完美契合。在技术层面,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的再制造技术已达国际水准,像一汽、上汽等部分企业,年产能超 10 万台。

市场动态更是精彩纷呈。技术创新日新月异,AI 检测、3D 打印修复、寿命预测等前沿技术纷纷登场。许旭听闻重庆潼南有个数字化拆解中心,运用先进技术,竟使零部件价值提升近 10 倍。

新能源汽车的兴起,也为再制造市场带来新机遇,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成为热门领域,退役电池经改造可成为储能设备或低速电动车电源。产业链整合趋势愈发明显,潍柴动力、中国重汽等头部企业,通过 “回收 - 再制造 - 维修” 一体化模式,有效降低成本,提升了自身竞争力。

国内再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出色表现,也为行业发展注入了一剂 “强心针”。拿华新再制造公司来说,其专注于发动机再制造业务。在开拓国际市场初期,华新团队面临着技术与市场的双重挑战。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地区,对发动机性能、排放等指标有着极为严苛的标准。华新投入大量资金组建研发团队,与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合作,针对再制造发动机的关键技术难题展开攻关。在质量检测环节,建立了一套远超国内标准、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检测体系,确保每一台再制造发动机都能达到甚至超越新品的性能要求。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华新成功敲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如今已在欧洲多个国家设立了售后服务中心,年出口量突破 3000 台,成为中国再制造发动机走向国际的一张闪亮名片。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瑞丰科技,其在汽车变速器再制造领域成绩斐然。瑞丰针对国际市场中不同车型、不同使用场景的变速器需求,进行精准研发。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修复系统,能够对变速器齿轮、轴类零件等关键部件进行高精度修复,使再制造后的变速器性能恢复至新品的 95% 以上。在市场开拓方面,瑞丰积极参加国际汽车零部件展会,其中,美国一家大型汽车维修连锁企业在试用瑞丰的再制造变速器后,对产品质量与性价比赞不绝口,迅速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并将瑞丰变速器纳入其维修服务体系推荐产品名录。借助美国合作伙伴的销售网络,瑞丰变速器在美国市场迅速铺开,如今已占据美国再制造变速器市场 10% 的份额,产品还远销加拿大、墨西哥等北美国家。

02 与汽车后市场的关系

许旭曾经做的是传统汽配生意,接触了再制造产品后,意识到该行业前景广阔。从汽车后市场的角度来看,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市场与汽车后市场汽配汽修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制造产品作为后市场的重要补充,二者形成了共生关系。在供应链协同方面,再制造产品借助汽配经销商进入维修市场,价格比新件低 30%-50%,极大地降低了车主的维修成本。就拿许旭接触的汽修厂来说,再制造发动机的普及率已从 10% 提升至 25%。

从环保需求结合来看,欧美市场再制造件在维修市场占比达 30%-40%,中国虽起步稍晚,但正加速渗透,尤其是商用车领域,卡车变速箱的再制造需求极为旺盛。而且,再制造依赖后市场的拆解网络,汽修企业又通过再制造件扩大服务范围,形成了循环经济闭环。

展望未来,市场前景一片光明。据预测,2025 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超 3 亿辆,报废年限缩短至 10 年,这将为再制造提供充足的原料供应。随着智能检测设备普及率提升,再制造产品寿命可达新件的 90% 以上,有望打破消费者对 “二手件”的偏见。国家还规划到 2030 年,再制造产业规模达万亿元,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市场将成为新的蓝海。

03 市场前景与挑战

然而,前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面临着一些实质问题。首先是回收体系不完善,废旧零部件流通大多依赖非正规渠道,导致原料获取成本居高不下。再者,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认知不足,部分车主始终担忧质量问题,这就需要通过认证体系,比如 “再制造产品标识” 来增强信任。还有,在技术层面,精密传动系统,如双离合变速箱的再制造良品率仅 60%,表面修复工艺亟待突破。

而机遇方面,以许旭代理的再制造发动机为例,整个流通过程充满挑战与机遇。在回收与拆解环节,许旭与拆解厂紧密合作,以报废车或事故车发动机为原料,单台回收成本约 2000 元。检测与再制造阶段,借助 AI 检测筛选可用部件,采用激光熔覆技术修复磨损,这一过程的成本约为新发动机的 50%。到了分销与售后,许旭通过电商平台,像 “车巢” APP,以及传统汽配城进行销售,价格比新件低 40%,并提供 1 年质保。

“在市场竞争中,我们有自身的优势。”许旭介绍:“价格竞争力强,毛利率可达 30%-40%,政策支持还降低了税负,比如增值税即征即退 70%。但也面临诸多竞争现象。副厂件常以更低价格搅乱市场,不过质量不稳定。原厂配件经销商对再制造件存在抵制,许旭只能通过独立维修厂慢慢渗透市场。国际品牌,如博世、德尔福,凭借技术优势抢占高端市场,我们则努力强化与本土品牌的合作。”

为了在这片市场中站稳脚跟,许旭制定了一系列策略。差异化定位,聚焦商用车等高需求领域,像重卡变速箱再制造,避开乘用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与再制造企业共建检测中心,提供 “质量溯源” 服务,增强客户信任。积极向电商化转型,入驻京东汽配、天猫养车等平台,利用大数据精准匹配维修厂需求。同时,积极申请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资质,争取政府补贴与税收优惠。

回顾这段历程,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市场在政策、技术与环保需求的驱动下,正从曾经的 “边缘修补” 逐渐迈向 “主流替代”。作为代理商,许旭深知要紧紧抓住价格优势与政策红利,通过技术赋能与渠道创新,努力在竞争中突出重围。许旭相信,随着消费者认知的不断提升以及产业链的深度整合,再制造产品未来有望占据后市场 30% 以上份额,成为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许旭,也将在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市场中,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本文为汽配圈公众号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END --

(点击上图了解爱多雨刷详细信息)


(点击上图阅览《汽后视界》杂志第100期)

0
推荐文章
一周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