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汽配商的汽配出海考察之路:揭秘新兴市场

深度解读 2025-03-17
分享到:

李广盛在汽配行业摸爬滚打好些年,一直专注于国内市场,随着国内竞争愈发激烈,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他开始考察汽配出海市场。

一开始,李广盛就像只无头苍蝇,完全不知道该从哪儿入手。欧美传统汽车市场增长已经放缓,再挤进去感觉也没太大甜头。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那些新兴市场,像东南亚、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可这些地方对他来说,完全是陌生的领域,真要深入了解,困难重重。

1

探寻新兴市场汽配需求爆发原因

李广盛先在网上疯狂搜索各种行业报告、新闻资讯,还加入了一些汽配行业的交流群,向同行打听消息。慢慢地,他发现这些新兴市场之所以被称为 “蓝海”,是有三大核心驱动力的。

汽车保有量激增与 “年龄断层”在印度尼西亚、越南、墨西哥等国家,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快得惊人,年均增速超过 8%,这可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不少。李广盛看到一份行业报告里提到,这些市场有个很特别的现象,就是 “车龄断层”。二手车占比特别高,能达到 60%-80%,而且车龄大多在 8-15 年。这就意味着,维修替换的需求肯定会像井喷一样爆发。比如说印尼,据相关预测(来源:某机构发布的印尼汽车后市场研究报告),2025 年其汽车后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50 亿美元,其中刹车片、滤清器、轮胎等易损件需求占比超过 70%。这可让李广盛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新能源政策催生结构性机会泰国、巴西、智利等国在新能源转型方面动作特别快。李广盛从泰国政府的官方网站上了解到,他们计划到 2030 年把电动车占比提升至 30%,还免除了电池、电机进口关税。这一政策直接刺激了中国新能源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出口,2024 年对东南亚新能源零部件出口额同比增长了 42%(数据来自海关统计数据)。李广盛想,咱国内在新能源方面技术也不差,这说不定也是个很好的出海方向。

供应链本土化 “卡脖子” 痛点新兴市场的本土汽配产业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像墨西哥,80% 的汽车电子元件依赖进口;印度的制动系统本土化率不足 40%(数据来源于多个行业研究报告综合)。这种供需失衡,对中国企业来说,就是个填补空白的好机会。既能输出性价比高的传统配件,又能凭借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技术上的优势,抢占先机。

2

挖掘中国汽配出海的机遇带

了解了市场需求增长的原因后,李广盛就开始琢磨,哪些地方更适合去开拓业务呢?经过一番研究,他发现有三大机遇带。

东南亚:政策红利与地缘跳板东南亚的政策红利很诱人。东盟自贸区实行零关税政策,这能大大降低出口成本。印尼的 “2025 汽车工业路线图” 明确表示支持本地化生产补贴。而且,越南胡志明市、泰国罗勇府已经成了日韩车企区域总部的聚集地。李广盛想,要是能通过给这些车企配套供应,不就能顺利切入全球供应链了嘛?后来他打听到,浙江有个刹车片企业,就是通过在泰国建立合资工厂,成功把产品打入丰田东南亚售后体系,利润率比在国内的时候提升了 15%(信息来源于与行业人士交流)。这可太让他心动了。

中东欧:欧盟 “近岸外包” 窗口期中东欧地区也有独特的优势。波兰、匈牙利这些国家,人工成本只有德国的三分之一,而且靠近西欧市场,物流时效能提升 50%。匈牙利政府还设立了 “智能汽车创新基金”,吸引中国企业和博世、大陆等巨头共建研发中心,共享车规级芯片测试平台。这对想提升技术实力的企业来说,简直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拉美:燃油车 “最后堡垒” 的狂欢拉美地区,特别是巴西、墨西哥,燃油车占比还是超过 90%,所以传统发动机配件的需求很稳定。同时,智利的锂矿资源丰富,宁德时代已经联合当地企业建设电池回收厂,构建 “锂矿 - 电池 - 回收” 闭环。这说明在新能源领域,拉美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3

遭遇新兴市场出海的 “致命陷阱”

可就在李广盛满心欢喜,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却发现了不少潜在的问题。

政策合规 “隐形门槛”认证方面的壁垒就让李广盛头疼不已。印度强制要求 BIS 认证,单单检测一类产品,周期就长达 6 个月,费用还超过 20 万元(数据来源于相关认证机构公开信息)。墨西哥规定汽车电子元件要满足 NAFTA 原产地标准,这就迫使企业得转移部分生产线过去,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

渠道博弈与 “灰色地带”在中东,汽配市场被少数家族企业控制着,新进入的企业得支付高达 30% 的渠道 “入场费”(与在中东做汽配生意的朋友交流得知)。在越南河内,甚至出现了专业仿冒中国品牌刹车片的 “地下工厂”,维权成本特别高,根本不划算。

文化冲突与消费惯性非洲消费者普遍觉得 “德国品质> 中国性价比”,要改变他们的这种观念,得花很长时间去教育市场。在拉美,企业偏好 60-90 天的账期,这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压力太大了。

4

寻找破局之道

面对这些问题,李广盛不想轻易放弃,极力寻找解决办法解决。经过多方学习和咨询,他找到了一些可能的破局方法。

模式创新:从 “卖产品” 到 “建生态”深圳有个企业开发了多语言版的 “汽配跨境 B2B 平台”,集成了在线验货、信用证担保功能,大大降低了交易风险。还有企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沙特吉达设立 “展销仓”,能实现 48 小时本地化交付。他觉得这些模式都很值得借鉴,要是能把产品销售和服务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肯定能吸引更多客户。

同时,国内一些媒体往海外发行杂志,在海外展会发行、做地推,汽配商把广告放到这种杂志上,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模式。通过在专业杂志上刊登广告,能精准触达海外汽配行业的从业者和潜在客户。在海外展会发行,借助展会的高流量和专业受众,能有效提升品牌曝光度。比如,他了解到有汽配企业在某海外知名汽配展会上,配合杂志广告宣传,成功吸引了当地大型经销商的关注,后续达成了长期合作意向。不过,选择合作媒体时要谨慎,需考察其在目标市场的发行渠道、受众群体以及行业影响力,确保广告投放能带来实际效果。

另外,电商方式如 EBAY、亚马逊网等也是当下热门的出海途径。这些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成熟的物流、支付体系,能帮助汽配商快速触达全球消费者。以亚马逊为例,其在欧美、日本等市场占据主导地位,部分新兴市场的用户规模也在快速增长。有不少汽配卖家在亚马逊上开设店铺,通过优化产品页面、利用平台营销工具,实现了销售额的稳步增长。但电商平台竞争也异常激烈,需做好产品差异化、品牌建设以及客户服务,同时要熟悉平台规则,避免违规风险。

技术降维:新能源与智能化的 “不对称竞争”把新能源三电系统设计成 “即插即用” 模块,这样就能适配新兴市场的多品牌车型。通过车载 OBD 设备收集车辆数据,预测配件更换周期,然后定向推送营销信息。利用国人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的技术优势,在新兴市场形成 “不对称竞争”,说不定能闯出一片天地。

本土化深耕:与利益相关者 “深度绑定”参与泰国的 “东部经济走廊” 项目,能换取土地优惠与税收减免。在墨西哥蒙特雷设立技术培训中心,培养既懂中国技术又熟悉拉美市场的复合型团队。只有深入了解当地市场,和当地的利益相关者紧密合作,才能真正在新兴市场站稳脚跟。

这次对汽配出海新兴市场的考察,让李广盛深刻认识到,这个市场虽然充满机遇,但也布满了挑战。2025 年,汽配出海已经进入了 “精耕时代”,要想成功,不能只靠低价倾销,得靠技术迭代、模式创新和本土化运营。他决定用自己考察到的一些方法去试试,说不定真能在这片新兴市场上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而对于整个中国汽配产业来说,这片看似混乱的新兴市场,或许真的是产业升级的试金石,一场重塑全球产业链权力格局的大戏,才刚刚拉开帷幕。


本文为汽配圈公众号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END --

(点击上图了解爱多雨刷详细信息)


(点击上图阅览《汽后视界》杂志第100期)

0
推荐文章
一周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