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市场“地震”:4S 店困境下,汽配与汽修咋“自救”?

深度解读 2025-03-11
分享到:

在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4S 店曾经是汽车销售与服务的重要支柱。然而如今,4S 店的运营状况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犹如蝴蝶效应,深刻影响着汽配与汽修行业。

当前,4S 店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又会给汽配与汽修行业带来哪些启示?

国内 4S 店整体运营现状及市场信号

大规模退网与亏损压力近年来,中国 4S 店行业仿佛陷入了一场残酷的“大逃杀”。2023 年的数据显示,近三年超 5500 家 4S 店退网,2023 年上半年关闭数量达 1400 家,创下历史新高。到了 2024 年,情况依旧不容乐观,已有超 150 家退市,部分大型集团如盐城森风,更是因资金链断裂陷入危机。经销商亏损比例高达 43.5%,库存预警指数长期高于荣枯线,2025 年 2 月为 56.9%,这清晰地反映出行业整体盈利困难。特别是传统燃油车销售,在新能源汽车的强烈冲击下,显得越发艰难。

新能源转型与直营模式冲击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品牌的直营模式,如同鲶鱼一般,搅动了传统 4S 店经销体系这池春水。这些品牌将体验店布局在城市核心商圈,直接与消费者对接。与此同时,新能源车销售占比快速提升,2024 年 7 月首次超过燃油车,这使得传统 4S 店依赖的燃油车返利和售后收入大幅减少。就像中升控股 2023 年上半年新车销售毛利率仅 1.3%,而售后及精品业务毛利率却高达 47.2%,盈利重心的转移一目了然。

区域分化与下沉市场潜力在 4S 店的市场格局中,区域分化现象明显。一线城市 4S 店由于高租金和激烈竞争,生存压力巨大;而三四线城市及县乡市场,因政策补贴、返乡消费等因素,需求呈现增长态势。部分经销商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商机,通过下沉布局寻求转型机会,广汇汽车与 20 多个新能源品牌合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市场透露出核心趋势

新能源替代加速2024 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达 8.9%,预计到 2030 年将超过 70%,燃油车市场持续萎缩。政策推动和消费者偏好变化是这一趋势的主要驱动力,双积分、以旧换新补贴等政策不断助力新能源汽车发展,而消费者对智能化、环保的需求也促使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新能源车。

行业盈利模式重构传统依赖新车销售返点的盈利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售后增值服务成为新的增长点。豪华车用户更愿意为高价值服务付费,这也推动了售后毛利率的提升,行业盈利模式正在悄然重构。

直营与授权模式并存新势力品牌的直营模式虽然降低了中间成本,但资金压力也促使部分品牌转向“直营 + 授权”混合模式。传统 4S 店则需要通过提供差异化服务,如 0 元试驾、会员体系等,来增强自身竞争力。

对汽配与汽修行业的启示

汽配行业:转型与外贸突围传统汽配贸易商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数量减少约 40%,车企又通过 APP 和终身质保政策锁住售后市场,这使得汽配贸易商业务大幅萎缩,预计 70%-90%的汽配贸易商将被淘汰。不过,外贸市场却展现出巨大潜力。中国汽车出口量 5 年增长 5 倍,2024 年新能源车出口加速,汽配企业可借助跨境电商、外贸 CRM 系统拓展海外市场,同时要适应 OE 配件标准化需求。此外,技术升级与合规化也至关重要,解决副厂件质量争议,提升第三方认证公信力,探索 3D 打印定制化配件等新技术,能有效降低成本。

汽修行业:能力重构与模式创新目前,汽修行业面临着新能源维修能力缺口大的问题,仅有 5%的汽修企业具备新能源车维修能力,电池、电控系统维护需求却日益增长。传统技师需要接受专业培训,设备投入也成为转型的一道门槛。通过技术升级,如使用低摩擦润滑油、远程诊断等增强用户体验,结合会员体系和社区化服务降低客户流失率,能提升服务粘性。加盟大型连锁平台可降低采购成本,共享技术资源,同时探索共享维修工位、配件供应链整合等轻资产模式,也是汽修行业转型的方向。

国内 4S 店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新能源转型、直营模式冲击和区域分化带来的挑战巨大。而汽配和汽修行业要想在这波变革中生存发展,就需要聚焦新能源技术适配,拓展外贸与下沉市场,强化数据驱动与用户体验,拥抱轻资产与生态合作。未来,只有以灵活的策略应对变革,通过技术、模式和服务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存量竞争中突出重围,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本文为汽配圈公众号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END --

(点击上图了解爱多雨刷详细信息)


(点击上图阅览《汽后视界》杂志第100期)

0
推荐文章
一周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